路 哥 Master
用 足 够 的 思 考 认 知 世 界
如果把抗衰老市场比作选秀,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下文简称EGT)大概属于那种“颜值在线、初舞台惊艳、却还没拿到最终出道位”的练习生。它天然存在于蘑菇、谷物和动物组织中,自带“抗氧化”光环,又有人体专属转运蛋白OCTN1“打投”,听着就很像天选之子。可十几年过去,我们依旧只能在食品配料表或高端胶囊瓶身上看到它,而药房里却找不到“EGT抗衰片”。今天这篇长文,就带你把EGT的“科研履历”从头到尾翻一遍——既聊实验数据,也聊监管、资本和营销,保证不吹不黑,尽量用说人话的方式告诉你:它到底离“正式出道”还有多远?

一、出身:蘑菇里的“神秘硫原子”
1909年,法国化学家Charles Tanret从麦角菌里分离出一种白色晶体,命名为麦角硫因。它结构简单:一个硫原子+咪唑环+三甲基铵,却在生理pH下稳如老狗,不怕氧化,也不怕高温。更神奇的是,人类基因组里竟给它预留了“VIP通道”——溶质载体OCTN1(基因名SLC22A4)。摄入的EGT在小肠被OCTN1主动“接送”,优先囤积在肝、肾、红细胞、眼晶状体等“高耗氧区”。进化上如此大费周章,科学家自然猜测:它是不是在帮我们挡子弹?
二、基本功:把自由基按在地上摩擦
要谈抗衰老,先过“抗氧化”这一关。体外实验测得EGT对羟自由基的二级速率常数≈1.0×10¹⁰ M⁻¹s⁻¹,和谷胱甘肽(GSH)同一量级;但它对单线态氧和次氯酸(HOCl)的清除速度是GSH的2–30倍。更重要的是,EGT在生理pH下以硫酮形式存在,不会被轻易氧化,相当于自带“无限弹药”。细胞实验里,200μM H₂O₂诱导的ROS风暴能让线粒体膜电位掉一半,而1mM EGT预处理24h,可把膜电位拉回正常区间,同时把DNA氧化产物8-OHdG砍掉35–58%。
三、进阶技能:线粒体、端粒、炎症一条龙
1、线粒体“护工”
EGT能穿过线粒体膜,直接降低电子传递链的ROS泄漏。2024年《GeroScience》给C57BL/6J雄鼠终身饮水添加4mg/kg/d EGT,结果24月龄时,腓肠肌线粒体复合体Ⅰ活性回到6月龄水平,ATP产出提高19%。
2、端粒“保全”
端粒被誉为“分子时钟”。在持续氧化应激下,WI-38人胚肺成纤维细胞7天端粒长度丢失42%;同步加1mM EGT,丢失缩至19%,关键蛋白TRF2水平几乎不变,说明它帮端粒“戴头盔”。
3、抗炎&抗SASP
衰老细胞会分泌IL-6、TNF-α等炎症因子,形成SASP。EGT通过抑制NF-κB核转位,把IL-6浓度压掉45%,让“炎症性老化”减速。
四、高光时刻:小鼠真的活得更久了
寿命试验是抗衰老领域的“终极公演”。202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把120只小鼠分成三组,从8周龄开始饮水中添加低、高剂量EGT。结果高剂量组中位寿命达到916天,对照组仅829天,整整多出10.4%(p=0.018)。更妙的是,老年鼠的转棒停留时间、抓力、探索性嗅闻都显著优于同龄对照,显示“健康寿命”同步延长。这是EGT首次在哺乳动物层面拿到“寿命数据”,也是营销号最爱引用的“延寿10%”源头。
五、人类证据: promising,但样本不大
1、认知衰退
2021年《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跟踪了305名65岁以上老人4年,发现血浆EGT最低三分位组整体认知下降速度加快0.37分/年,AD风险比HR=2.1。2016年横断面研究也报告,认知障碍患者血浆EGT平均只有正常人的47%。
2、皮肤老化
2024年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用SKH-1无毛小鼠接受UVB照射十周,同步外用0.5% EGT霜,结果皱纹等级下降2级,胶原密度提升33%,MMP-1下降45%。但在人类脸上,目前最大样本仅40例,主要终点是角质层水分和TEWL,属于“替代指标”,尚未以临床光老化评分为终点的RCT。
3、官方审批
美国FDA:EGT被列入GRAS清单,可用于饮料、酸奶、胶囊,但不得宣称治疗或延缓衰老。
欧盟EFSA:列为新食品原料,未授权任何健康声明。
澳大利亚TGA:明令禁止含EGT产品在本国销售,仅允许出口。
简言之,全球范围内EGT只能以“食品”身份出镜,任何“抗衰药物”标签都属于营销溢美。

六、个体差异:有人天生“血槽厚”,有人补了也白搭
EGT进入人体全靠OCTN1转运蛋白,而编码基因SLC22A4存在多态性。例如rs1050152突变携带者的基础血浆EGT浓度可比正常人低3–5倍。这意味着“同样剂量、不同效果”将成为未来临床试验必须分层的问题。好在毒性极低:大鼠28天试验中NOAEL≥500mg/kg/d,人体试验最高25mg/kg/d未见任何临床或生化异常,所以“吃一点”通常不用担心。
七、市场热 vs. 科学冷: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小鼠延寿10%”的光环,让EGT在2024年成为国内膳食补充剂涨价最猛的原料之一。品牌宣传常把“清除自由基能力=维E的3000倍”挂在海报,却省略了“体外实验”“浓度差异”等前提。翻开ClinicalTrials.gov,目前注册的EGT干预试验不足10项,最大样本仅百余人,终点多为抗氧化指标或皮肤水分,尚无针对“寿命”“AD发生率”等硬终点的III期临床。换句话说,科研还在“热身”,市场已提前“冲刺”。
八、消费者指南:如果你就想试试
1、剂量:目前文献常用口服补充0.5–5mg/kg/d,相当于成年人每日30–300mg;外用0.1–0.5%即有效。
2、时间:连续8周以上才能看到抗氧化指标变化,皮肤试验通常12周。
3、搭配:与维C、维E、多酚类共用可协同再生;空腹或随餐对吸收影响不大,但随餐可减少轻微胃肠不适。
4、风险:孕妇、哺乳期、严重肝肾疾病人群暂无安全性数据,建议回避。
5、期望:把它当作“膳食抗氧化选项”无可厚非,若想“逆转时光”,请耐心等待正在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九、科研者视角:为什么值得继续砸钱?
1、机制多通路:抗氧化+抗炎+线粒体保护+端粒维稳,属于“多点开花”。
2、毒性低:动物长期给予500mg/kg/d未见不良反应,给临床探索留下巨大安全窗口。
3、生物标志物潜力:血浆EGT与认知评分、皮肤老化等级呈正相关,可用于人群分层或衰老监测。
4、结构易改造:咪唑环与硫酮基团为药物化学提供丰富修饰位点,或可开发更强衍生物。

十、写在最后
回到开篇的选秀比喻,EGT确实在初舞台拿出了亮眼成绩:
1、细胞实验:清除自由基、保护端粒、抑制SASP;
2、动物实验:中位寿命+10.4%,健康寿命同步提升;
3、人类观察:低血浆EGT与认知衰退、皮肤老化相关。
但它还缺一场“全民投票”——大样本、长周期、以硬临床终点为指标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全球监管也一致表态:目前只能当食品,不能当药用。
所以,如果你问:“我该不该吃?”——安全剂量内可以尝鲜,但别把青春的全部赌注押在它身上。
如果你问:“它会不会火?”——只要寿命试验还在进行,EGT的故事就远没到结局。Promising,但非Proven。让科学把剩下的路走完,我们再为它鼓掌也不迟。
(正文完)
参考文献
[1] 10.1007/s11357-024-01111-5 小鼠寿命试验
[2] 10.1016/j.freeradbiomed.2021.07.025 人认知队列
[3] 10.1016/j.bbrc.2016.07.074 人血浆水平
[4] 10.2147/CCID.S449987 皮肤光老化
[5] 10.1016/j.bbadis.2012.03.001 经典综述
[6] 10.3389/fphar.2022.850813 机制综述
[7] 10.1080/19390211.2022.2126789 端粒保护
—— 本文首发于[够思博客],欢迎带链接分享,谢绝断章取义搬运。
-· -· -· -· -· -
请大家更多的关注和使用【够思导航】。
够思导航作为一个面向白领办公人群的网址导航工具,
仍会更新和汇集更多有趣有用的网址。
希望大家喜欢,并转发更多的朋友!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