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 理 > 正文

一次看懂看透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很多人都知道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并且了解一些该理论在管理学和市场理论中的粗浅应用,但未必对马斯洛本人和这个理论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够思博客收集和汇总了一些关于该理论的基本信息,并做了适当的整理,供大家查阅。特别是在疫情影响到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当下,重新审视一下这个理论似乎有些特别的意义。

本文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 马斯洛介绍;
- 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 科学性和局限性;
- 原英文论文;
- 其他资料。

20210103LW9002.jpg

▶▶▶ 马斯洛介绍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尊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马斯洛以需求层次理论最为著名,其为一种心理健康的理论,认为首先要满足人类天生的需求,最终达成自我实现。马斯洛曾于布兰戴斯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新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马斯洛的父母是俄罗斯犹太人移民的第一代,于20世纪早期因沙皇迫害而流亡至美国。1908年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他的父母贫穷,智力不高,但非常重视教育。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甚至拒绝参加葬礼。后来当他回忆童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马斯洛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作品有:
《人的动机理论》 (1943)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以卡尔·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很简单:
- 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当下的状态。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此时”、“此地”,而非通过审视过去来预测未来;
- 为实现精神健康,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论结果是好是坏;
-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存在价值,任何负面的行为都无法抹杀作为人的价值;
- 生命的最终目标在于自我成长和自我理解,只有不断完善、理解自我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快乐。

马斯洛的另一个最知名的名词称为马斯洛的铁锤,他于1966年出版的《科学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中有句名言:“当你只有铁锤时,这世界就只剩下钉子。”

20210103LW9004.jpg

▶▶▶ 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于1943年的论文《人类动机理论 》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原英文标题: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以下是维基百科(wikipedia)中对这五个层次的描述。

20210103LW9003.jpg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对性、食物、水、空气及住房等需要都是生理上的需要,这类需要的层级最低,人员在转向较高层级的需要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要。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他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s)
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一样,在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员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要。对许多人员而言,安全需要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要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要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者认为对人员来说安全需要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上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人员不致失业。如果人员对安全需要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人员将循规蹈距的完成工作。

社交(爱与归属,love and affection)需要
社交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当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需要就会突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级是与前二层级截然不同的另一层级。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员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要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员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要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受尊重的需要(esteem)
尊重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要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要,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人员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要的管理者,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方法都可以提高人员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成就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分的满足了其他的需要。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级的需要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的放弃满足较低层级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占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要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哪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者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人员群体留有余地。马斯洛在研究这一层级的人类需要时,采用了21位成功人士的自传和文稿,通过研究这些文字作品来得到作者本人的需要特征。但是这种研究方式严重受限于作者本人的性情和偏见,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持,因此马斯洛在自我实现需要这一层级结论不应该被科学界无条件的接受。

▶▶▶ 科学性和局限性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

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
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
1、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 原英文论文

点击这里查看此篇论文的英文版 ▷▷▷

以下将英文原文对五个层次的主要描述摘录如下。(供参考,不做翻译)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 The needs that are usually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motivation theory are the so-called physiological drives. Two recent lines of research make it necessary to revise our customary notions about these needs,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homeostasis, and second, the finding that appetites (preferential choices among foods) are a fairly efficient indication of actual needs or lacks in the body.

The safety needs. -- If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are relatively well gratified, there then emerges a new set of needs, which we may categorize roughly as the safety needs. 

The love needs. -- If both the physiological and the safety needs are fairly well gratified, then there will emerge the love and affection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and the whole cycle already described will repeat itself with this new center.

The esteem needs. -- All people in our society (with a few pathological exceptions) have a need or desire for a stable, firmly based, (usually) high evaluation of themselves, for self-respect, or self-esteem, and for the esteem of others. 

The 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 Even if all these needs are satisfied, we may still often (if not always) expect that a new discontent and restlessness will soon develop, unless the individual is doing what he is fitted for. A musician must make music, an artist must paint, a poet must write, if he is to be ultimately happy. What a man can be, he must be. This need we may call self-actualization.

但是原文中还有一段非常重要,就是基本需求满足的前提条件。原文如下: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e basic need satisfactions. -- There are certain conditions which are immediate prerequisites for the basic need satisfactions. Danger to these is reacted to almost as if it were a direct danger to the basic needs themselves. Such conditions as freedom to speak, freedom to do what one wishes so long as no harm is done to others, freedom to express one's self, freedom to investigate and seek for information, freedom to defend one's self, justice, fairness, honesty, orderliness in the group are examples of such preconditions for basic need satisfactions. Thwarting in these freedoms will be reacted to with a threat or emergency response. These conditions are not ends in themselves but they are almost so since they are 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sic needs, which are apparently the only ends in themselves. These conditions are defended because without them the basic satisfactions are quite impossible, or at least, very severely endangered.

参考译文:(由DeepL翻译)
满足基本需求的先决条件。-- 有些条件是满足基本需要的直接先决条件。对这些条件的危险的反应几乎就像对基本需要本身的直接危险一样。言论自由、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表达自我的自由、调查和寻求信息的自由、保护自己的自由、正义、公平、诚实、群体中的秩序等都是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条件的例子。对这些自由的阻挠将以威胁或紧急反应来应对。这些条件本身并不是目的,但它们几乎是目的,因为它们与基本需要密切相关,而基本需要显然是唯一的目的。之所以捍卫这些条件,是因为没有这些条件,基本的满足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是非常严重地受到威胁。

(请留意上述这段文字中的黑体字部分,也许这就是西方社会思想中对自由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解读)

▶▶▶ 其他资料

视频:为什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此重要?  ▷▷▷点击查看

视频:亚伯拉罕·马斯洛与自我实现 (1968)   ▷▷▷点击查看

维基百科中文介绍   ▷▷▷点击查看 (如果你可以访问的话)

百度百科介绍   ▷▷▷点击查看

MBA智库百科介绍   ▷▷▷点击查看

(END)

发表评论

  • 921人参与,1条评论
  • 访客 于 2021-01-03 10:52:49  回复
  • 很深入,很透彻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